[ 索引号 ] | 11500108742898219N/2022-00116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卫生、计划生育、妇女儿童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发布机构 ] | 南岸区卫生健康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2-12-14 | [ 发布日期 ] | 2022-12-14 |
南岸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适应南岸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南岸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在市卫生健康委关心指导下,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防融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整体成效显著,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78.55岁,较2015年(77.31岁)增长了1.24岁;婴儿死亡率1.81‰,孕产妇死亡率13.89/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33%,较2015年(13.00%)提高了12.52个百分点。各项指标较十二五末均提高。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构建区域“1+3+N”医联体,签订协议37个,促进基层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落地,基层诊疗量占比达44%。全面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耗材加成,调整1842项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药事服务费,调整439项服务价格。建立财政补助机制,价格补偿率达90%。实施药品供应“两票制”,实行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成效“两降两升”,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年均增幅逐步下降。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逐步上升,门诊满意度达86%、住院满意度达90.7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布局优化。全区设置医疗卫生机构679个,其中,三级医疗机构3个、二级医疗机构14个。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7208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3.5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68人。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儿科、血液透析、护理、医学检验、口腔、健康体检、消毒供应、医疗美容等专科机构。启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迁建、南岸区中医院迁改建、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建等项目,完成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长生桥镇卫生院门诊楼新建项目。
4.区域医疗服务整体能力逐步增强。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南岸区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建成区域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区域性重点学科4个、特色专科5个,区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创建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39家,三星级村卫生室25家、四星级村卫生室7家、五星级村卫生室1家,建成“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
5.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开展26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45元提升到74元。推进家医签约服务累计签约31.83万人,重点人群覆盖率88.53%,计生特殊家庭、贫困户覆盖率100%。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干预覆盖率、抗病毒治疗率90%,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及规则服药率达90%,“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管理指标逐步提升,其中:患病报告率3.88‰、规范管理率86.64%、服药率84.26%、精神分裂症服药率85.39%。初步建成“13200”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6.爱国卫生运动建设有成效。建立健全长效爱国卫生工作机制,2017年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完成6300余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和15座农村公厕改建。深入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全区四害密度达到国家标准控制水平C级以上。推进各类卫生单位创建,成功创建市级卫生镇1个、市级卫生村7个,无烟党政机关覆盖率达40%。
7.人口均衡全面发展政策有效落实。人口均衡全面发展政策有效落实。全区常住人口累计出生52313人,二孩占比40.4%,出生人口性别比106.7。建成公共场所标准化母婴室及用人单位母婴设施26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母婴室设置率达100%。落实国家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累计发放计划生育奖扶达1.68万人次,特扶达2.19万人次,兑现扶助金共计8606.7万元。
8.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市级精品中医馆1个。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建成标准化中医科室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率达97%。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59.77%、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77.53%。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228名,二级公立中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比例达40.82%。
9.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建立卫生健康三级网络统筹区域医疗业务,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国家区域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实现区域医疗数据全覆盖,以国家“46312”信息化纲要为依据,整合人口计生、基层公卫、医院服务管理职能,形成EMR、EHR及FIS三库融合,“3133”区域信息化卫生模式列入重庆市人口健康信息应用南岸案例应用研究项目。
10.红十字人道事业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博爱送万家”等关爱活动,“温暖包”惠及11个街镇455个家庭951人。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举办培训253场,受益群众26758人次。遗体、器官捐献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志愿登记708例,成功捐献遗体107例,人体器官27例。
1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成果。建立多点触发、平急转换机制,科学精准流调溯源、“三区管控”、转运隔离、核酸检测和医疗救治,强化物资及人员保障。组建2000余人流调队伍,设置440个核酸采样点,建立核酸检测和重点特殊人群就医流程图,建立密接管理和采样转运调度系统。排查密接人员1092人、次密接人员2512人,无三、四代传播病例。强化院感防控和常态化监测,医务人员、患者及陪护实现“零感染”。
12.健康扶贫取得明显成效。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一
站式”服务,确定33种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及定点医院,控制贫困人口住院及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90%,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特困住院人员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我区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脱贫,无因病致贫、返贫人员。选派医务人员20人“组团式”驻点对口帮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促进了贫困地区医疗技术水平提升。
1.新时期深化医改重大战略任务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需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拓展“三医”联动改革成果。需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需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扩大采购范围。需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推动临床和预防更加紧密结合。
2.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一区两群”、成渝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战略下,南岸集中布局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长嘉汇城市会客厅、重庆东站高铁枢纽商务区等一批全市战略牵引性项目,加速集聚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文旅、新经济“四大一新”产业发展要素,健康管理服务产业、老年、康复、儿科、产科、中医等科室和高端医疗机构均需得到长足发展以满足区域定位的要求。
3.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需求变化给卫生健康服务带来新重点。“十四五”时期全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更为凸显,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0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95%,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别增加4.9%和4%。全区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了工作重点。
4.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医院管理体系建设带来新挑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医院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公立医院还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精细化不够、运营效率有待提高、“三医”联动改革还需深化等问题。
5.疫情防控新常态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传染病大流行,是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条件更加便捷,物流人流高速运转,跨境流动频繁,病原体快速扩散条件不断发展,疾病传播速度、感染范围和防控难度不断增大。同时,多部门联动促进健康机制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联动机制亟待建立。要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机制,要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从专业领域逐层破圈走向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方面的社会治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中国南岸行动为统领,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坚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
坚持以民为本,优化服务供给。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结合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群众健康需求,坚持以民为本,强化患者需求导向,优化服务供给。重点在服务供给的短板弱项方面下功夫,进一步优化资源均衡布局。
坚持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医改。坚持政府主导办医,进一步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属性。注重政府统筹,加强部门间和政策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医改重点改革任务,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共谋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稳步提升区域医疗机构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全区公立医院长效高质量发展。
坚持医防融合,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做实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能动性和有效性。坚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基层为重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1.总目标
到2025年,完善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经济社会地位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口家庭发展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区域特色医学高地”,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人均预期寿命得到进一步提高。
2.具体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3岁,健康预期寿命稳步提高,婴儿死亡率保持在3.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保持在10/10万以下,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于30%。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内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显著提升疫情监测、疾病救治、物资保障、科研攻关等能力,面向老年、妇幼、儿童、重精等特殊人群的医疗照护能力明显增强,健康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医防融合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医改办牵头成立医防融合办公室,负责全区医防融合工作统筹和协调。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建设为抓手。强化签约服务团队的资源配置,优化医共体内的资源配置和激励考核措施。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制定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人员交叉学习机制。完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建立职责清单,将公共卫生履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形成区域资源共享、利益分担、责任共担的分级诊疗健康责任共同体格局,更好地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落到实处。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注重资源配置从物质要素向人才技术要素转移,加强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
大健康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积极将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转变,丰富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医养康养、健康食品等板块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康复康养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专栏1南岸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指标
序号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实际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属性 |
1 |
健康 水平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55 |
79.3 |
预期性 |
2 |
健康预期寿命 |
— |
同比例提高 |
预期性 |
|
3 |
婴儿死亡率(‰) |
1.81 |
≤3.5 |
预期性 |
|
4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1.68 |
≤5 |
预期性 |
|
5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13.89 |
≤10 |
预期性 |
|
6 |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3.49 |
≦13.5 |
预期性 |
|
7 |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 |
43.68 |
48.68 |
预期性 |
|
8 |
健康生活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3.33 |
≥30 |
预期性 |
9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
≤22 |
预期性 |
|
10 |
资源配置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
6 |
8 |
预期性 |
11 |
其中: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 |
0.16 |
0.5 |
预期性 |
|
12 |
每万人口救护车数量(辆) |
0.31 |
1 |
预期性 |
|
13 |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
25 |
100 |
约束性 |
|
14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哨点)的比例(%) |
60 |
100 |
预期性 |
|
15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3 |
3.6 |
约束性 |
|
16 |
其中: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
0.59 |
0.8 |
预期性 |
|
17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3.51 |
4.7 |
约束性 |
|
18 |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
1.68 |
4 |
约束性 |
|
19 |
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
4.7 |
8.6 |
约束性 |
|
20 |
每万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人) |
0.9 |
1.8 |
预期性 |
|
21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
— |
100 |
预期性 |
|
22 |
每十万常住人口精神科医师数(人) |
3.8 |
6 |
预期性 |
|
23 |
每万人口监督执法人员数(人) |
0.29 |
1 |
预期性 |
|
24 |
健康服务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1.02 |
4.5 |
预期性 |
25 |
其中普惠托位数(个) |
— |
≥2.7 |
预期性 |
|
26 |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66.7 |
80 |
预期性 |
|
27 |
城乡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化健康管理覆盖率(%) |
43.75 |
≥65 |
预期性 |
|
28 |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5.46 |
≥97 |
约束性 |
|
29 |
高血压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
67.11 |
≥69 |
预期性 |
|
30 |
II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
67.25 |
≥69 |
预期性 |
|
31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
86.64 |
90 |
约束性 |
|
32 |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 |
215.84 |
180 |
预期性 |
|
33 |
全人群HIV检测覆盖率(%) |
19.22 |
25 |
预期性 |
|
34 |
肺结核发病率(/10万) |
65.41 |
≤50 |
约束性 |
|
35 |
肺结核死亡率(/10万) |
— |
≤3 |
约束性 |
|
36 |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 |
≤49 |
约束性 |
|
37 |
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1/10万) |
5.03 |
4.77 |
预期性 |
|
38 |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10万) |
158.94 |
150 |
预期性 |
|
39 |
健康保障 |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 |
≤27 |
约束性 |
三、筑牢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融合新机制
(一)建立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实施等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优化升级区疾控中心专业设备设施,构建“智能+数字+防控”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努力建成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建成全国致病菌参比实验室。整合疾控内部资源,探索成立健康科普中心、区域卫生检测中心、健康大数据分析中心、培训中心、疫苗(四期)临床试验基地等为一体的“四中心一基地”。实施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逐年将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提升到地市级35%比例标准。提高区疾控中心服务能力、检测能力、对基层的培训指导能力,高水平创建全市首批三级甲等疾控中心,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能力。积极促进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卫协同发展,主动深入融合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职责,建立防治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充分探索运用“互联网+公共卫生”,建设智慧高效的应急体系,构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联动机制,实现服务更精准、处置更高效。
专栏2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三甲”疾控中心建设。完成区疾控中心迁建工程,建设用地容积率达到1.2以上,实验室面积达总建筑面积4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人才达到市级标准,落实“两个允许”,实验室设备配置达到三甲疾控标准,检测参数达到800项,建成传染病和微生物检验两个重点学科。 |
2.加强精神卫生防治能力建设。改革完善精神卫生体系,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精神卫生、公共卫生专业型人才,力争2025年每十万名常住人口配备6名精神科医师。实施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达到三级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开展精神卫生区域专科医联体和精神病医学方面的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建立儿童精神科门诊。全区公立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设置精神(心理)科,提升精防体系运行效率,夯实基层精神卫生防治能力。加强多部门联动,进一步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严防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
3.提高突发传染病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发挥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作用,建立平急转换工作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多部门、跨区域、全社会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规范决策主体和处置原则,实现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依托卫生应急作业平台,建设健康大数据分析中心和全区一体化的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网格员为网底,强化五级流调队伍建设,夯实流调溯源网底,优化流调溯源“三公”协同、应急赋码转码等工作机制,完善流调溯源快速响应、快速处置工作机制,强化现场处置与溯源调查的有机衔接。建立1支达市级标准化的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提升传染病快速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不同级别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启动标准和流程。
4.建立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强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发生重大疫情时承担患者转运和定点救治任务。提高中医疫病防治能力,推动南岸区中医院、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规范设置感染科、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到2025年,南岸区人民医院建成感染性疾病科。推广中医药预防推荐方案,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优势。依托南岸区中医院“夏中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二)建立医防融合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5.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制定医疗机构(医联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纳入绩效考核。加强疾控对医疗机构(医联体)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考核等职能。建立日常定期会商制度,共同研究商议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健康促进等事项。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在区内医共体中建立公卫和临床人员交叉培训制度和派驻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
6.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托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清理完善历史电子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数据,实现全区居民“一人一档一属地”,优化服务方式,做好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全生命周期、动态更新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知晓度和群众满意度,服务对象知晓率达到60%以上。
7.注重家医签约,促进医防融合。全面推行“三部一馆一专区”服务新模式,打造精品家庭医生团队,契合不同居民需求,大力推广个性化有偿签约服务包,按照“3+X”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模式,为辖区居民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探索建立以基层家医团队为绩效考核单元、以健康结果和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推动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
8.关口前移,预防先行“治未病”。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融入医疗救治中,引导并鼓励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个性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充分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推进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管融合发展。开展辖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形成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施行健康分类、风险分级,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疾病人群等分类制定健康管理方案。
专栏3平急转换工作机制建设
工作状态 |
工作内容 |
常态化 状态 |
1.强化机制建设,加强内部协调配合 2.组建“快反小组”,实现疫情防控应急事件迅速处置 3.强化外防输入,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闭环管理 4.严格落实国内重点地区来区返区人员健康管理 5.强化核酸检测能力 6.加强区域核酸采样检测准备 7.加强集中隔离场所管理 8.加强流调溯源队伍建设 9.有序开展诊疗服务 10.强化定期培训督查 11.持续做好健康宣传 12.持续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13.做好医疗防疫物资储备 |
应急处置 状态 |
1.综合统筹组:负责疫情防控统筹协调、综合调度,做好轨迹发布、宣传及负面舆情管控、后勤保障。 2.流调溯源与现场处置组:负责流调溯源、风险评估、“三公”协同、轨迹排查、对外协调、现场处置、落实“三区”管控、指导开展现场区域核酸检测。 3.转运隔离组:统筹密接、次密接人员采样、转运工作,落实居家隔离人员闭环管理和集中隔离点日常管理。 4.核酸采样检测组:统筹全区核酸采样工作,负责区域核酸检测任务发布、全区核酸检测资源调度、检测人员调配,落实核酸检测信息系统保障。 5.医疗救治组:统筹全区医疗救治工作,落实集中隔离人员医疗救治、核酸检测延时服务、频次调整,做好院感管理和疫情防控督导。 6.物资供应组:统筹防疫经费管理,医疗物资、设备保障。 7.监督检测组:统筹协调医疗机构、学校及托育机构常态化监督检查和疫情防控监督督查工作。 8.专家组:疫情防控风险研判、技术指导、防控政策研究培训、专家会诊。 |
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9.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全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岸区中医院、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南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岸区妇幼保健院、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设项目。推动海棠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启动南坪镇卫生院新建工程、鸡冠石镇卫生院迁建工程、涂山镇卫生院新建工程等。探索以共建、租赁、收购等方式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推动“一街一中心、一镇一卫生院”落地。加快广阳湾片区4块医疗卫生用地项目建设,建设1家三甲中医院(南岸区中医院江南院区)、1家综合医院、2家专科医院,支持重庆市东南医院开展二期项目建设并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10.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支持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建设职业病防治专业国家医学中心。支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设传染病、心血管、呼吸等专科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依托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建设区域内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咯血中心。支持南岸区人民医院建设基层胸痛中心、宫颈病变诊疗中心。加强区属医院与市属医院、高等院校的合作与联系,构建有机协作机制,发挥其临床、科研、教学的资源优势促进区属医院的快速发展。推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与知名大学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关系。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床位达到4.69张,其中: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0.5张、每千人口康复床位数0.26张、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0.5张。加强公立医院基础设备配置,支持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南岸区人民医院、南岸区中医院配置必要大型医疗设备。
专栏4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乙类医用设备名称 |
2020年 配置数 |
2025年 规划数 |
新增配置医院 |
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 |
0 |
1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 |
1 |
2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
7 |
9 |
南岸区中医院 |
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
|||
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 |
6 |
8 |
南岸区人民医院 |
南岸区中医院 |
|||
伽马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 |
0 |
1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11.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区级公立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力争新建成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3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或区域医学重点学科)10个、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8个,南岸区临床重点专科7个。推进骨科、产科、儿科、急诊科、肛肠、耳鼻喉等重点专科建设,加强胃肠外科、生殖医学、肿瘤等薄弱学科建设,鼓励开展医学美容、口腔正畸、心理咨询等特色专科。南岸区中医院、区中西结合医院、南岸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老年研究型综合医院。加强全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不良事件分析和报告,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医疗质量可持续监测评价,整体提升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学科完备、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区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患者就医安全性。到2025年,三级甲等医院(不含中医医院)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达到22%。
表1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表
学科类别 |
单位名称 |
序号 |
学科名称 |
建成时间(年) |
国家医学中心 |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
1 |
职业病防治 |
— |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 第二医院 |
1 |
传染病学 |
— |
2 |
心血管病学 |
— |
||
3 |
呼吸病学 |
— |
||
重庆市区域专病临床诊疗中心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1 |
冠心病 |
2025 |
2 |
放射 |
2025 |
||
3 |
检验 |
2025 |
||
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1 |
神经内科 |
2025 |
2 |
心内科 |
2025 |
||
3 |
普通外科 |
2025 |
||
重庆市东南医院 |
1 |
儿科 |
2025 |
|
2 |
急诊 |
2025 |
||
3 |
产科 |
2025 |
||
4 |
骨科 |
2025 |
||
5 |
神经内科 |
2025 |
||
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或重庆市区域医学重点学科)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1 |
消化内科 |
2025 |
2 |
内分泌科 |
2025 |
||
3 |
老年医学科 |
2025 |
||
4 |
泌尿外科 |
2025 |
||
5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
2025 |
||
6 |
骨科 |
2025 |
||
7 |
肝胆外科 |
2025 |
||
重庆市东南医院 |
1 |
普外科 |
2025 |
|
南岸区中医院 |
2 |
骨伤科 |
2025 |
|
南岸区人民医院 |
3 |
骨科(运动医学) |
2025 |
|
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1 |
心脏介入治疗专科 |
2025 |
2 |
普外科(肛肠疾病) |
2025 |
||
重庆市东南医院 |
1 |
消化科 |
2025 |
|
2 |
康复科 |
2025 |
||
3 |
耳鼻喉科 |
2025 |
||
南岸区中医院 |
1 |
中医院康复(针灸) |
2025 |
|
峡口镇卫生院 |
1 |
针灸科 |
2025 |
|
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1 |
针灸科 |
2023 |
|
南岸区临床重点专科 |
南岸区人民医院 |
1 |
骨科 |
2024 |
2 |
重症医学科 |
2025 |
||
3 |
妇产科 |
2024 |
||
4 |
心内科 |
2025 |
||
南岸区中医院 |
1 |
内科(脾胃病科) |
2023 |
|
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1 |
中医科 |
2025 |
|
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1 |
口腔科 |
2025 |
12.全面提升急诊急救能力。支持南岸区人民医院、南岸区中医院、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南岸区妇幼保健院、长生桥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增配救护车。到2025年,培训院前急救骨干医师9名、二级医院急救医师30名、镇卫生院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医师120名。到2025年,纳入院前急救网络的各级医疗机构达到14家,120救护车配置达到120辆,其中监护型救护车达到48辆,负压救护车达到10辆。“城区12分钟、农村30分钟急救圈”基本建成。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达到98%以上,院前急救病例书写率达到100%,城区120平均反应时间在12分钟以内,人民群众差异化急救需求得到满足。
(二)建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3.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患者“有序”就医。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人、财、物、信息、管理等优质资源主动下沉,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远程心电、影像、检验、会诊、分级诊疗平台的运用。加强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孕产妇筛查和中医诊疗等基本医疗能力建设,强化内科、儿科、口腔科、五官科等科室建设,特色科室达到30%。
专栏5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南岸区中医院、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完成迁建。2023年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2024年南岸区妇幼保健院完成改扩建、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迁建。推动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启动南坪镇卫生院新建、涂山镇卫生院新建、鸡冠石镇卫生院迁建前期工作。 临床重点专科(学科)能力建设。到2025年,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心内科、普外科建成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骨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等建设成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或重庆市区域医学重点学科。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肛肠疾病)、心脏介入治疗专科建成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南岸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妇产科、心内科、骨科等专科建成南岸区临床重点专科。 医疗设备配置。支持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新配手术机器人、PET/CT、SPETCT/CT,适当增配MRI、DSA、CT、DR等大型医疗设备。支持区精神卫生中心新配16排螺CT等医疗设备,支持区人民医院增配1.5TMRI。支持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配置发热门诊专用CT。 基层能力建设。到2025年,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1家镇卫生院达到国家甲级标准,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甲级标准,村卫生室达到三级村卫生室标准,5家村卫生室达到5级标准,创建3家达到国家标准的社区医院和1家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
(三)逐步推进“美丽医院”建设
14.打造“美丽医院”,促进患者“舒适”就医。打造集“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于一体的美丽医院,进一步改善我区医院就医条件和医务人员工作环境,提升医院形象和品质,患者看病就医更加优质方便。一是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院业务用房提档升级,持续抓好医疗污水、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置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二是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健全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服务措施,三级公立医院预约诊疗率保持50%以上,门诊患者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低于20分钟。持续推进二级以上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提升医院智慧化服务应用水平,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分别达到3级、4级。三是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优化改善便民服务设施,注重医院文化建设,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到2025年,力争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岸区中医院、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建成市级“美丽医院”,南岸区妇幼保健院、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生桥镇卫生院、迎龙镇卫生院、广阳镇卫生院建成区级“美丽医院”。
(四)促进民营医院规范发展
15.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补充紧缺医疗资源。加快构建医疗卫生资源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民营医疗机构设置规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大力引进高端医疗健康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健康、眼科、妇产、儿童等专科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规范发展,鼓励符合有条件、有经验的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提供特色诊疗服务。支持重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创建专科“三甲”。新增民营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护理院、康复医院各1-2家。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指导、帮助与支持,鼓励优秀民营医疗机构做好自身正面宣传,对民营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落实行业监管职责,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
五、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南岸行动
(一)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16.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推动健康科普基地建设,完善“两库一机制”建设,推动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探索健康教育处方开发与应用,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引导居民养成“三减三健”、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体系,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健康促进医院比例不低于6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
17.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我区学校健康卫生工作体系,开展健康学校建设。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强化生命教育,营造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持续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把公共卫生安全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加强现有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加强学校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学校入学体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
(二)加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
18.实施传染病防控,强化疫苗接种。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以上。优化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策略,巩固防控成果。做好艾滋病防治,强化综合干预。强化肺结核患者筛查、治疗、随访,形成“互联网+结核病防治”网络。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疫情,完善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禽流感综合治理策略,加强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防控。到2025年,肺结核发病率控制至50/10万以下,死亡率维持在3/10万以下。做好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消除疟疾状态。稳定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实现数字化接种门诊、示范化狂犬疫苗预防处置门诊全覆盖,建成预防接种线上预约平台,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7%以上。
(三)强化慢病管理和伤害预防干预
19.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深化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健全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与人体健康危害监测体系。开展慢阻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筛查与干预。到202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2020年下降5%。,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较2020年提高5%,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不低于70%,糖尿病治疗率、糖尿病控制率、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率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不超过13.5%。提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化管理率,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到2025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2020年下降5%,40岁及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达到25%。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骨密度检测仪的配备,将骨密度检测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防治龋病、牙周病,儿童窝沟封闭服务覆盖率达24%,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
(四)深化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20.加强全区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工作。统筹全区各级部门资源,加强联合服务管理,逐步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筛查、随访、健康教育等全链条服务管理。到202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患病报告率力争超过4‰,患者管理率提升到91%、规律服药力争超过85%、面访率力争做到应访尽访。
21.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化“13200”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依托1个区级心理服务平台,3个重点人群心理服务网络(学生心理服务网络、患者心理服务网络和重点人群心理服务网络)和200个基层心理服务网点,加强心理筛查、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援助工作,畅通服务渠道,扩大服务人群。加强特殊人群的心理服务,依托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儿童青少年科、老年科的设置,提高未成年、中小学生及老年患者的诊疗、心理健康服务。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40%。
(五)维护环境健康和保障食品安全
22.加强环境健康管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预防,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治理雾霾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到2025年,PM2.5浓度下降10%,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动员全面参与,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大饮用水工程设施投入、管理和维护。到2025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综合监测评估机制,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全方位监管。
23.维护食品安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提升全民营养健康素养。倡导合理膳食和健康消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强化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预警和溯源能力,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协作交流,强化风险通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重视粮食重金属、真菌霉素中毒相关食源性疾病监测。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屠宰禽畜的规定与规程,加强食药材管理。
(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4.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深入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依托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以健康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以“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为指引的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和健康人群形成,积极倡导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健康自我管理。加强健康细胞建设,2022年建设率达到50%,并持续提升。继续打造健康主题公园、步道、小屋、街区、超市、社团等,每类数量达3个或逐年增加;健康食堂、餐厅、酒店等每年增加2个或每类达10个及以上。实现全区无烟党政机关全覆盖,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不超过22%。推进涂山镇创建“市级卫生镇”,实现“市级卫生镇”全覆盖,推进广阳镇、长生桥镇、迎龙镇、峡口镇建设“国家卫生镇”,确保“国家卫生镇”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市级卫生镇建设。实现市级卫生镇“全覆盖”目标。2022年申报创建1个,涂山镇。国家卫生镇建设。2021年创建1个,广阳镇;2022年申报创建1个,长生桥镇;2023年申报创建1个,迎龙镇;2024年申报创建1个,峡口镇。健康细胞建设。逐年提高健康细胞数量,增加覆盖面。 |
专栏6卫生镇建设
(七)强化职业卫生和健康保护
25.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到2025年,重点行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开展中小微型企业职工健康帮扶,支持企业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开展健康企业创建活动。
26.加强职业病危害监测及控制。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医疗单位辐射防护监测。深化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成果,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到2025年,治理企业工作场所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达到95%以上。
(八)促进全民健身
27.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营地、社会足球场等建设,实施体育馆免费对外开放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政策,建设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强化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全民健身。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
(九)持续推进妇幼健康行动
28.加强助产技术管理,保障母婴安全。规范助产医疗机构准入,保障母婴安全,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确保高危孕产妇发现一例,评估一例,管理一例,建档随访一例,对实时发现的红色、橙色预警孕产妇进行评估指导。畅通产科绿色通道,完善会、转诊流程,发现危重新生儿,立即就地就近抢救,救治中心主动介入。将婴儿、5岁以下儿童及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5‰、5‰及10/10万以下。
29.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开展孕产妇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干预和管理,做好采样、送检、转诊、追踪、访视等工作。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达到85%,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提升至90%以上。加大城乡妇女“两癌”筛查宣传力度,畅通服务渠道,到2025年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专栏7健康中国南岸行动
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到2025年,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创建健康促进医院。支持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创建健康促进医院。 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开展人禽流感、新冠肺炎防控监测,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监测和评估,烟草流行监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及学生常见病监测。完善全国伤害监测体系,拓展儿童伤害监测。 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冠肺炎防控,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控,碘缺乏病防控。 慢性病综合防控。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试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早期筛查试点。 健康城镇建设。开展健康城市、健康细胞建设,环境治理为主、专业防制为辅病媒生物监测。 环境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加强城乡饮用水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开展环境治理为主、专业防制为辅病媒生物监测。 |
六、促进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30.做强中医服务主阵地。提升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成以南岸区中医院、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完成两所中医医院二甲等级创建。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推动中西医有效融合。加强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中医医院加强感染科、急诊科、呼吸科等建设,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中医专家库和中医卫生应急队伍,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31.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高标准升级和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区,到2025年,打造市级精品中医馆1-2个。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全覆盖、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达到35%。到2025年,推动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0%、90%。
32.推动社会办中医良性发展。加强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管理,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鼓励发展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护理院,提供中医特色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完善中医诊所备案制管理。
(二)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
33.完善全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质控体系,成立南岸区中医康复质量控制中心。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打造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点。推进中医康养服务,建设1-2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到2025年,争创国家级特色专科1个,创市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2-3个。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活态传承,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王帮太”推拿传承工作室,做好“骆氏腹诊推拿术”传承。
34.实施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平台;依托南岸区中医院“夏中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打造一支多层次、复合型中医“治未病”专业技术队伍,全面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大力推广中医药预防推荐方案,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多样化、规范化的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逐步建立健全区域性中医“治未病”全方位、综合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特色优势,促进全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35.做好全区中医药高级人才、传承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争创市级以上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培养市级以上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3人。依托南岸区中医院“夏中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开展多层级师带徒工作,培养中医药学术继承人10名。评选重庆市名中医2-3人,重庆市基层名中医3-4名,开展南岸区第三届区级名中医评选,到2025年,全区名中医力争达到12名,培养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6名,培养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家15名。通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中医人才15名。深入做好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提升中医全科医师服务能力。
专栏8中医药学科发展
中医学科能力建设。2025年,南岸区中医院“康复科”创国家级特色专科。南岸区中医院“脾胃病科”创市级中医重点专科。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重庆市东南医院“中医科”创市级特色专科。 |
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36.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铜元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共体建设试点,区域内逐步有序全面推开。加强医共体统一运营管理和运行绩效评价,努力破解“医通、人通、财通”体制机制障碍。支持南岸区中医院、南岸区妇幼保健院、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组建区域专科联盟。完善区域远程医学影像、心电、检验、会诊、分级诊疗平台运行机制。形成“基层检查、医院诊断”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持续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37.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建立疾控中心一类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模式,动态调整薪酬水平,注重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中医药领域的薪酬倾斜措施。稳步扩大人员编制总量备案管理试点范围,建立编制动态核增机制,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达到1:2。用好用活“周转编制、备案编制”,推进“区聘镇用、镇聘村用”。
38.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采。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到2025年,落实国家和重庆市组织的集中带量采购药品通用名数超过500个。巩固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比例。落实药品集采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激励医疗机构合理使用、优先使用中选产品。探索短缺药品保供稳价集采机制,持续加强药品价格监测。探索完善耗材交易采购制度,规范采购工作。建立医保支付标准与采购价格联动调整机制,实现挂网价、交易价、支付价“三价合一”。
39.提升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性。落实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指导医疗机构完善临床路径,加大诊疗规范的培训推广力度,强化监督力度,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把合理用药、规范诊疗情况作为医疗机构信息公开重要内容,定期向社会公布。2023年底前,全区三级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医院70%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健全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降低药占比、耗材占比、检查检验占比。到2025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提高到40%,患者次均费用年均增幅控制在5%以下。
40.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强化公立医院价格监测评估,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及改革运行监测体系,每年开展一次调价评估。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全市实施意见推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完善药学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做好医保支付政策衔接。简化新增价格项目申报流程,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和临床应用。
41.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实现“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提高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所占的比例。到2025年,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或按病种付费的医保基金占全部符合条件的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比例达到70%。开展门诊共济保障、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对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
(二)提升卫生健康治理水平
42.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信用+综合监管”运行管理机制,探索推进分类监管措施,提升公共场所信用等级量化评价、分类监管、信用修复信息化监管水平,并向医疗卫生、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全面提升卫生健康诚信综合监管能力水平。持续推进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
43.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协管装备现代化建设,建设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争创医疗卫生、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市级实训基地。积极提升卫生监督智能化监管水平,持续推进“智慧卫生健康综合监管系统”信息平台升级完善,推动市、区平台联通,增强监管精准度,提升预警监测和处置水平。完善传染病疫情常态化监督执法工作机制。深化执法办案质量提升行动,增强社会影响较大、民生关注度高的重大案件执法查处力度。到2025年,卫生健康执法总体监督覆盖率≥99%,双随机监督抽检完成率≥95%,总体案件查处率≥8%。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推动卫生人才资源扩容
44.打通人才供给渠道。用好用活存量编制及编外聘用额度,积极推动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纳入备案制编制试点范围,持续争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周转编制,多管齐下补齐人员缺口。建立健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供需平衡、规模适宜、质量优良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引进和支持体系,对规模扩大、等级提升的医疗卫生机构核心岗位、紧缺急需岗位等针对性倾斜。通过购买服务、外包等形式补充保安保洁、护工勤杂等后勤辅助岗位。实施“扩领航人才”计划。通过柔性引进、英才计划、绿色通道等“一人一策”的方式,到2025年引进学科带头人20名、高层次人才30名、高层次医疗卫生团队10个。优化人才引进及激励政策,分级分类引进危重症医学、院前急救、中医传承、肿瘤、康复、妇产、儿科、医防协同、信息化、医院管理等博士科研人才,分专业建立完善头雁人才专家库。实施“补枢纽人才”计划。动态完善口腔、影像、麻醉、护理、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等骨干型人才招引计划及考核标准,到2025年完成枢纽型人才引进200名。实行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制度,统筹加强医、技、药、护、管等交叉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稳守门人才”计划。到2025年每万城乡居民全科医生数提升至4名,适度补充基层紧缺实用性人才50名。发挥医共体建设、区聘镇用、镇聘村用等改革政策,动态补齐基层守门队伍。
(二)加快卫生人才能力提质
45.健全“人才强卫”战略,制定人才培训培养方案。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培养及领航人才引培工程,分学科培育具有市级竞争力的各专业“区县头雁人才”20名。做好中青年人才选拔培育工作,重点加强技术骨干培养,形成良好的学科后备带头人梯队,培育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20名。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培育优秀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20名;通过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建立医疗联合体、区聘镇用、镇聘村用等手段,推动优质医疗人才、技术“双下沉”,不断扩大综合医院辐射效应。
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
46.实施“一把手”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党支部书记”大轮训制度,优化医疗机构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培养锻炼、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制度体系。落实党管干部政策,加强对医院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推动医院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薪酬待遇与医院发展成效挂钩。落实党管人才政策,分专业领域建立专家人才库,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评用结合,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业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内容考核评价。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按医疗机构收支结余情况动态核增绩效待遇标准,建立医疗机构内部“以岗定责、责薪相适,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体系。争取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纳入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试点。实施“职业化领导人培育”工程,着重加强医院行政领导人员职业化培训,创新管理思维及模式,不断提升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及水平。
专栏9南岸区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
||||||||
序号 |
引培计划 |
引培项目 |
2020年 |
2023年 累计引培人数 |
2025年 累计引培人数 |
2025年总人数 |
||
引进 |
培养 |
引进 |
培养 |
|||||
1 |
领航人才计划 |
区县头雁人才 |
10 |
10 |
15 |
20 |
30 |
60 |
高层次人才 |
136 |
10 |
50 |
20 |
100 |
256 |
||
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
0 |
10 |
15 |
20 |
30 |
50 |
||
2 |
枢纽人才计划 |
骨干型人才 |
120 |
20 |
100 |
50 |
200 |
370 |
青年后备人才 |
170 |
20 |
100 |
50 |
100 |
320 |
||
3 |
基层守门人计划 |
优秀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
6 |
10 |
15 |
20 |
20 |
46 |
紧缺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
1262 |
20 |
1290 |
40 |
1320 |
2622 |
九、逐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一)推动科研项目培育
47.加强与市属医院、高等院校等的联系与合作,整合教学、科研等优势资源,推动区属医疗卫生单位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同“脑与智能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临床中心。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加大对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投入力度,医院科研经费投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不低于全区研发投入强度。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不低于5000元。实施10个重点科研项目,争取5项进入市级科卫联合立项。到2025年,区属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专职科研人员(包括取得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实验技术、专利技术系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区疾控中心与高校联合开展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PH)培养,积极开展科研项目联合。
(二)推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
48.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健全职务发明制度。三级医疗机构按照不低于医疗收入的2%,建立院内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建设、人才招聘、团队培养、设备耗材、项目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奖励等创新活动。强化财政科研项目绩效激励,提高科研经费中的间接费用比重,其中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直接费用的比例,最高可提高到20%。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将聘用人员的社保补助纳入劳务费中列支。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主要用于对科研人员奖励。对符合规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和横向委托项目人员绩效,据实追加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且不计入单位基础绩效总量和超额绩效总量的存量,使其不受原核定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并实行单列管理、定向分配,单位按年度通过区卫生健康委报区人力社保、财政部门备案。
十、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一)夯实卫生健康数字基础
49.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化1+3+N顶层设计,加强专业技术力量配置。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互联共享、集约高效、安全运维”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以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抓手,以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为核心,贯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平台、应急处置平台、智慧卫生综合监管平台、区域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业务协同,夯实基层医院信息系统、智能临床辅助诊断、区域影像、检验及远程心电系统应用,形成可信共享的统一卫生健康数据底座,高效支撑业务平台和业系统应用。
(二)赋能卫生健康数字服务
50.优化平台,提升管理水平。升级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平台、应急处置平台、智慧卫生综合监管平台、区域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业务功能,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精细化管理为措施,加快各类卫生健康信息以人为中心,以疾病为基础高质量集中汇聚和共建共享,强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健康流程整合优化,支撑全方位全周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卫生健康行业管理能力。
51.协同应用,服务便民慧民。探索区域互联网医院平台模式,深化“智慧医院”创建,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实施线上精准预约、智能导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电子票据、移动支付等应用场景。推广诊间结算、床旁结算、检查预约、线上电子医保凭证结算等惠民服务。逐步实现“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与卫生健康的深度融合”。
专栏10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医院:2023年探索建立“区域互联网医院平台”,统一委属二级及以上医院互联网医院系统,完成三级等保测评,市级互联网监管平台数据对接,2025年前完成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岸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入驻上线。 智慧医院:2024年前南岸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完成智慧医院示范创建前期筹备工作,2025年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四级智慧医院示范创建。 智能临床辅助系统:2022年完成“南岸区区域基层医生智能临床辅助诊断系统”建设,实现与10家基层医院、33个村卫生室,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软件接口对接,上线正式运行。 应急处置平台:2023年完成区疾控中心“应急处置平台”应急作业系统、密接转运系统、核酸调度系统功能升级,接入区域平台统一门户,实现与南岸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市级流调平台数据融合。 |
十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52.落实优化生育政策。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产假、育儿假、哺乳假等政策,加强税收支持政策。合理配置母婴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巡防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
53.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健全人口与家庭发展基层工作网络,推动全区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计生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开展协会工作。完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人口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推动健康家庭建设。
(二)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54.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元供给、托幼一体、康育结合、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资源开设托幼班。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推进家庭托育服务规范管理。加强对家庭照护婴幼儿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建立区、镇(街道)两级联动综合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落实登记备案、信息公示等工作制度。力争建成1所具有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或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其中普惠托位数不少于2.7个。
(三)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55.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和康复科,全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80%,引导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完善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服务能力,开展老年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建设一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5年,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基本建成以老年医学研究为特色、老年医学相关学科统筹发展为主线的研究型、智慧型、友善型综合医院。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推进安宁疗护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设立安宁疗护病床,保障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
56.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深化卫生健康部门与民政部门医养结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支持峡口镇卫生院、迎龙镇卫生院、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阳镇卫生院、鸡冠石镇卫生院、南岸区中医院海棠晓月院区等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办诊所、护理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工作,探索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四)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
57.优化妇幼健康体系。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以南岸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区域妇幼保健网络。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等级评审工作,到2025年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建设标准。加强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救治能力,强化急救、转运、用血等重点环节保障,畅通转诊救治绿色通道,提升临床救治能力。
58.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完善妇幼健康服务全周期链条,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0%。加强妇女常见病防治、妇女“两癌”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规范开展三级预防。加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个体评价和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能力。加强学生近视、肥胖、龋齿、脊柱侧弯等常见病防治,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30%以内。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促进行动,保护生育力。
十二、促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建设长江上游医药产业基地
59.实施医药产业发展“六大工程”。支持以生物技术、器械研发、交易平台、国际医院等为依托的广阳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以重庆医工院、重医附二院、圣华曦、莱美药业等为依托的西部高端仿制药持有人基地建设,支持以疫苗、细胞原料药品、医疗器械等依托的特色生物技术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以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桐君阁药厂、陪都药业等为依托的中药特色丸剂和膏药基地建设,支持以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材植物品种资源和技术基础为依托的功能性食品创新总部基地建设,支持以第三方药品研发服务和推广平台为依托的药品大品种培育工程建设。
(二)培育高端康养产业集群
60.实施都市型健身康体基地建设“三大工程”。支持以长嘉汇大景区为核心,以美容、保健、医美等健康产品购物中心和体验馆为依托的都市风情体验区建设。支持以南山、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和迎龙湖为主体,以构建城市健康生活标准体系为依托的都市健康生活体验基地建设。支持以明月山、樵坪山森林植被资源以及迎龙湖水体资源为基础,以国际高端康复品牌和知名企业康复总部为依托的迎龙湖国际康复康养中心建设。支持以龙职中护理人才培训为基础,引进全球知名康养品牌的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十三、推动卫生健康区域协同发展
(一)推动川渝卫生健康协同服务
61.加强与成都市龙泉驿区及四川省其他区县的交流学习,聚焦两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改等方面加强联动协作,共同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逐步实现两地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推动智慧医疗发展,积极与优质医疗机构探索建立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积极与双城经济圈各地医疗机构加强医疗专业人才交流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加大两地中医药名师、学科团队合作力度,共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做实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62.巩固健康扶贫成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健康扶贫工作要求,保持政策总体稳定,保障贫困人员大病救治率、慢病签约服务率达到100%;按照市、区对“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工作要求,统筹市属和区属医院力量,每年至少派出3名医务人员进行驻点帮扶,通过加强管理输出、技术帮带、人员培训、设备援助、学科建设等,帮助提高石柱县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南岸-石柱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联动发展,为做好南岸区-石柱县对口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十四、加强卫生健康管理能力建设
(一)打造卫生健康专业化管理队伍
63.加强卫生健康管理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医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专业化的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培养机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形成各级管理岗位人才梯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促进人才建设与责任使命协调统一。加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机制,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医院治理。公立医院党组织书记、院长分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医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备案率达到100%。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及党员业务骨干“双培养”机制,三级公立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由业务骨干担任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全面提升现代医院管理水平
64.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管理治理机制。以患者安全为目标,以医疗服务品质为核心,以《医院章程》为基本加强医疗机构全面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医疗差错、医疗风险环节管理。完善31个区级医疗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管理规范。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于0.2%。提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到2025年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达到6级、二级医院达到4级。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依法执业自查制度,防范法律风险。推行医疗责任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完善投诉管理逐年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严格落实医院警务室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65.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二级及以上医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加大临床药师培养力度,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达到0.7人。扩大处方审核和点评范围,不断改善合理用药指标,到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控制在38以下。在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推行日间手术,到2025年,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日间手术占比提升到20%以上,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下降到8天。
66.建立科学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基于数据询证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健全财务报告、第三方审计和信息公开机制。对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 、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公立医院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口径、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预算管理。到2025年,区属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不含药品收入)降到100元,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到85元,管理费用占费用总额的比例降到9.5%。
67.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二、三级公立医院分别在全市、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分值及名次逐年提升。改革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
十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将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加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实施健康中国南岸行动、促进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医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工作。区卫生健康委、区医保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委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区教委、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民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执行机制,确保形成工作合力。
(二)政策支撑
建立稳定合理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稳步提高政府卫生健康投入。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惠民等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落实人才队伍建设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与激励分配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及手段,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兼顾公平、动态管理。
(三)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注重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完善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制度,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督导和纠偏,及时研究解决办法,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附录
名词解释
1.婴儿死亡率:辖区某年婴儿死亡数/某年活产数×1000‰,是指出生不满1周岁的活产婴儿死亡的概率。活产是指妊娠满28周,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如孕周不清楚,可以出生体重(≥1000克)为参考标准。
2.孕产妇死亡率:辖区某年孕产妇死亡人数/某年活产数×10万/10万,是指妇女在妊娠期至妊娠结束后42天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或因此而加重了的原因导致的死亡概率。活产是指妊娠满28周,胎儿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指标之一者,如孕周不清楚,可以出生体重(≥1000克)为参考标准。
3.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30-70岁(不包括70岁)人群因重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 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死亡概率。
4.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指该区域内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5.一人一档一属地:每个身份只能建立一个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常住地属地化管理。
6.“3133”区域信息化卫生模式:“3个1”即居民健康卡、卫生三级专网、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3个3”即三促进、三库融合、三个门户与三个面向。医疗、健康产业优质发展。
7.“三位一体”防控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疾病防控工作体系。
8.“四大一新”产业发展:“四大”为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文旅产业,“一新”为新经济,构成“四大一新”现代产业体系。
9.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医学中心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托高水平医院设置的国家级医学中心,旨在打造医学高地,提升整体和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10.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指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区域顶尖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11.社区医院(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指在部分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达到甲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医疗服务功能,强化临床、医技等科室建设,朝综合性医院方向发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2.三部一馆一专区: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的组织架构。“三部”指妇幼保健部、全科医学部、公共卫生部;“一馆”指中医馆;“一专区”指专科服务区。
13.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机构组成,向特定的人群,提供或安排连续性的医疗服务的一种组织网络。
14.医联体: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通过医联体建设促进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15.医共体:指一个区域内的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统一法人代表、统一财务核算等多种形式联系在一起,重新构建一个整体性的医疗组织。
16.专科联盟:医疗机构通过专科协作的方式形成的联合体。
17.智慧医院:指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运用到医疗服务中的医院,着重体现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医疗全流程智能服务和促进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协同。
18.美丽医院: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通过对医院环境绿化、厕所、食堂、停车、工作环境、便民设施、医疗废水废物及生活垃圾、节能、院内文化、后勤服务等进行集中整治,改善诊疗和就医环境,医院形象和品质明显提升,患者看病就医更加优质方便,体现“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两个允许:即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
20.“3+X”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模式,“3”指每个家庭医生团队必须配备的三类人员构成,包括1名家庭医生、1名护理人员和1名公卫医师;“X”指每个家庭医生团队根据自身特色或发展需求,选配中医师、药师、学校保健医生、健康管理师、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专业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非卫生技术人员(街道、镇干部、社工、志愿者等)。
21.“双岗”联系人制度: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确定一名镇领导干部和一名村委会干部作为帮扶“双岗”联系人,并确定1-2名计生协会会员、家庭医生或志愿者作为帮扶联系人。
2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平台:含有家庭管理、健康档案(医卫联动)、家庭医生签约、肺结核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康养)、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健康教育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卫事件等。
23.应急处置平台:含有应急准备、应急处置、监测预警、统计分析功能及密接转运管理子系统、晨午检预警监测子系统、大规模核酸检测调度子系统、食品安全溯源子系统。
24.智慧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平台:含有公共卫生信用+综合监管、饮用水质监测、医疗辐射监测、口腔诊疗灭菌消毒监测、医疗废物追溯监测、酒店消毒监测、执法业务分析、大数据可视化综合分析功能。
25.区域妇幼信息平台:含有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围产保健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妇幼卫生管理功能。
26.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以南岸区中医院为中心,覆盖区属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室,打通基层HIS系统,增加中医管理主页,实现市区两级系统对接,开展中医辨证论治系统、中医药知识库、远程教育系统、中医治未病系统、中医远程医疗系统、惠民系统患者电子档案调阅,满足中医馆平台国家要求。
表2南岸区“十四五”卫生健康系统建设项目统计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址 |
建设单位 |
建设性质 |
规划用地面积 (平方米) |
建设规模 (平方米) |
床位 设置 (张) |
总投资(万元) |
开工(计划开工)时间 |
完工(计划完工)时间 |
建设情况 |
1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迁建工程 |
南岸区CBD弹子石A分区A22/05、A23—2/05地块 |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新建 |
222000 |
275000 |
1200 |
219800 |
2020年12月 |
2023年5月 |
在建 |
2 |
南岸区中医院迁改建工程 |
南岸区南坪新街88号 |
南岸区中医院 |
改建 |
5715.32 |
18642.01 |
290 |
10052.87 |
2021年1月 |
2022年9月 |
在建 |
3 |
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建工程 |
南岸区文峰新街C7-3/01 |
南岸区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新建 |
7310 |
18569.53 |
300 |
15118.42 |
2020年7月 |
2022年7月 |
在建 |
4 |
南岸区迎龙镇卫生院迁建工程(一期) |
重庆经开区L14-2/05地块 |
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卫生院 |
新建 |
18632 |
3007 |
51 |
4897.86 |
2020年8月 |
2021年6月 |
已完工 |
5 |
南岸区公卫中心建设工程 |
茶园耀凯合金楼盘10号、11号、12号楼 |
南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改建 |
7252 |
12336.41 |
无 |
16313 |
2021年8月 |
2022年10月 |
在建 |
6 |
南岸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建工程(海棠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
南岸区海棠溪街道烟雨路410号 |
南岸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
改建 |
3486 |
14000 |
100 |
8000 |
2023年 |
2024年 |
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
7 |
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 |
海棠溪海新街39号(原塑料十厂)及部分中心用地 |
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新建 |
10000 |
13600 |
120 |
12000(不含土地费) |
2023年 |
2024年 |
拟建 |
8 |
南岸区南坪镇卫生院建设工程 |
暂未确定 |
南岸区卫生健康委 |
改建 |
暂未确定 |
5000 |
99 |
1000 |
2023年 |
2023年 |
拟建 |
9 |
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迁改建工程 |
南岸区仁济路24号 |
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
改建 |
2560 |
34100 |
400 |
6000 |
2024年 |
2025年 |
拟建 |
10 |
鸡冠石镇卫生院建设工程 |
鸡冠石F2-5/04(暂定) |
鸡冠石镇卫生院 |
迁建 |
10000 |
3000 |
30 |
2400 |
2025年 |
2026年 |
拟建 |
11 |
涂山镇卫生院新建工程 |
南岸区仁济路24号 |
南岸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
改建 |
- |
543 |
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共用 |
110 |
2024年 |
2025年 |
拟建 |
12 |
南岸区中医院江南院区新建工程 |
D03-20-1/01(暂定) |
南岸区中医院 |
新建 |
52947.4 |
50000 |
500 |
40000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拟建 |
13 |
三级专科医院 |
BO2-15-5/01(暂定) |
暂未确定 |
新建 |
32830.7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拟建 |
14 |
三级专科医院 |
R02-43/01(暂定) |
暂未确定 |
新建 |
26040.8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拟建 |
15 |
中外合作综合医院 |
M01-18-2/01(暂定) |
暂未确定 |
新建 |
22106.4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暂未确定 |
拟建 |
16 |
重庆市东南医院二期建设项目 |
南岸区茶园新区通江大道98号 |
重庆市东南医院 |
扩建 |
20000 |
72000 |
350 |
64500 |
2022年7月 |
2025年7月 |
前期工作 |
图1南岸区医疗卫生设施现状图
图2南岸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