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市委深改委通报了
“2024年重庆市改革创新成果”
其中
市民政局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
成功入选 “市级部门改革创新成果”
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
市民政局聚焦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就餐不便问题,坚持公益属性、发挥市场作用,积极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供给,初步走出一条老年人可负担、市场主体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老年助餐服务新路子
探索供需适配机制
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指导区县结合十五分钟高品质养老服务圈建设,召开社区群众、企业机构、相关部门座谈会,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上,重点在居民聚集区、困难老人集中区、交通便利区布局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准确定位服务对象,将老年助餐服务与老年人口状况统计、老年人权益保障相结合,重点为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提供兜底性助餐服务,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优惠性助餐服务,为其他有需求的老年群体提供基本性助餐服务。坚持市场合理定价,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合理定价,按照分级分档、分层分龄原则对特殊困难老年人予以补贴,优先保障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居民开放。
优化成本分担机制
降低物业成本,重点依托闲置国有资产、存量商业和社区用房盘活存量资源低租金开办老年食堂,盘活社区闲置资产426处、国家存量资产191处、其他闲置资产771处,共计21.5万平方米用于老年食堂。降低要素成本,探索老年食堂参照养老服务设施和小微企业,全面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人力成本,鼓励“服务积分”、“志愿+信用”等方式培育老年助餐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党员干部、低龄老年人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优化奖补政策,市级评选优质老年食堂100个,满意老年食堂397个,分别给予5万元、1.5万元奖补。区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财力等情况予以适当补助,以示范建设带动城乡有效覆盖。市区县累计投入资金3818万元,为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注入强劲资金动力。
完善多元参与机制
坚持“宜民则民”“宜公则公”,成功构建机构食堂、社区食堂、小区食堂、助餐食堂、赶集食堂等多元化老年食堂运营模式。鼓励“餐饮企业+”、“物业公司+”, 充分发挥社会餐饮企业规范管理、服务标准、食品安全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700余家诚信经营、管理规范、连锁运营的社会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建设运营老年食堂。推动“养老机构+”,将养老服务和助餐服务有机结合,推动600余家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放食堂或开展送餐服务。探索“慈善互助+”,通过结对搭伙、邻里相助、农村赶集助餐服务等助餐模式,打造300余家老年食堂,灵活多样解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
健全监管规范机制
促进标准化建设,制定重庆市社区食堂建设标准、服务标准,支持老年食堂开展适老化改造,引导老年食堂根据周边老年人需求、消费能力、饮食习惯,定期更新食谱。加强数字化建设,开发并运行“渝悦养老·幸福食光”智能助餐服务系统,构建完善“老年食堂地图”模块,进一步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截至目前,累计产生订单量300余万,涉及金额3600余万元。推动制度化建设,统一全市老年食堂标识标牌,建立老年食堂综合监管制度,定期联合开展抽查检查,对老年助餐服务价格和质量进行评估,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打造服务规范、价格公道、老年人满意的老年食堂。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老年食堂及助餐点1695个,覆盖88.6%的街道、35.1%的乡镇,收支平衡和盈利的超过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