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区县动态

【秀山自治县】让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日期: 2025-03-19

近年来,秀山县各乡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打造本地特色品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推行双线治理,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洪安镇念好“土特产”三字诀打造本地特色品牌项目,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一是深挖“土”的资源。整合零散耕地,建成标准化产业基地2.7万亩,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打造油茶复合种植示范带2000亩,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二是放大“特”的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边橙红”脐橙、“边城工夫”红茶、“边城韵”绿茶等农产品品牌7个,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国外市场,全年农产品出口额超1200万元。三是延伸“产”的链条。高水平运营乡村振兴产业园,引入数字技术实现远程巡检、智能基地管护,拓展茶旅研学、果园采摘等农旅业态新形式,解决洪安及周边乡镇1.7万亩水果加工及仓储难题,带动农户34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溪口镇三轮驱动助推银花产业提产增效,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精准服务增能效。修建灌溉水池25口,新建产业路45公里。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传授种植技术20余次,惠及农户32人,采摘周期缩短至5天。二是精细管护提产能。采取标准化密植、覆膜防草、测土配方等种植技术,亩均种植提升至160株。科学调整肥料使用和土壤管理方式,种植投产周期提升为一年投产三年盛产,在全县率先实现“亩产千斤花”,亩均效益提升10%。三是延链加工稳效益。采用“公司+村集体”模式,建成苗龙村银花加工厂,日加工量10吨,实现100吨银花就地加工,干花单价提升至每斤20元。利用生产加工空档期对桂花等其他中药材进行烘干,有效解决山银花加工厂“加工一季,闲置三季”问题,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余元。

隘口镇“民呼我为”双线治理模式显成效,提升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平台+窗口”双线接件。镇级“民呼我为”24小时在线响应,村级11个村社服务窗口实现诉求即时受理。2024年累计接收工单140余件,诉求受理响应速度较上年提升40%。二是“镇级+村级”双线联动。建立“红黄绿”分级处置机制,镇级成立专业处置小组,处置复杂事项40余件;村级组建11支“书记+调解员”服务队,化解一般事项20余件。建立“日跟踪、周调度、月通报”督办机制,实现镇级事项平均办结时长0.8日、村级事项1.2日。三是“线上+线下”双线回访。健全“三回访”满意度提升机制,对政策咨询、投诉建议等27件次事项进行电话回访;对求助等其他类事项开展实地回访60余件次。构建“回访—整改—反馈”闭环机制,群众综合满意度提升至95%。

乌杨街道“三化”筑牢文物保护和安全防线,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开展网格化巡查。采取“实地勘查+信息比对+群众询访”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对辖区2处县级文物点和11处未定级文物点开展全方位巡查。“一物一档”建立台账,实现文物信息精准管理,文物保存完好率达100%。二是实施闭环化管理。建立“发现—整改—复查”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机制,制定“一点一策”整改方案,实行“周巡查、月抽查、季评估”。发现并整改文物保护区内消防设施老化等安全隐患2处,保障文物安全“零事故”。三是推动社会化参与。创新开展“文物守护人”计划,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6名,组建“文保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12场次。开展“文物开放日”等活动,激发全民文物保护热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